商务口译的进行过程与评价标准
商务口译的过程是怎样的?一般的商务口译的标准又是怎样的?今天,亿维北京翻译公司就跟您一样探讨这两个话题。
口译的过程是一个在瞬间完成的有机整体。作为一种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言语交际活动,其过程涉及语言信号输入、处理和输出三大环节。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将此过程准确形象地概括为四个字:“ 听”(listening )、“ 记”(memorizing )、“ 思”( processing )、“ 表”(delivering)。“听”是口译过程中信息传递的第一个重要环节。当然“听”在这里不单纯指的是“听入”信息,因为有时是“视入”信息。听入是口译中最基本、最常见的信息接收形式。译员应主动听入信息,即有目的地接收语言信号,从而较完整、迅速地接受说话者的信息。“记”指的是记忆。口译的记忆可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心记,另一种是笔记。无论是心记还是笔记,所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信息的概念和命题,而非信息的表现形式。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,译员应采用至上而下(top-down)的整体记忆法,只记要点,不记细节。口译的临场性要求记忆与理解是同时进行的。“思”指的是信息的解码和编码处理,亦即对来源语信息的识别、解析和重构。口译要求译员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,能够在瞬间透过语言的浅层结构洞察其深层结构。“表”即表达,是指将以目标语编码之后的信息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再现出来。译员应该在表达上做到口齿清楚、吐字干脆、音调准确、择词得当、语句通顺以及表达流畅。提及翻译的标准,尤其是笔译的标准,译学界对一个多世纪以来被奉为译学圭臬的严复之说“信、达、雅”几乎无人不晓,而且学者们见仁见智,对此有不同的解释,或者有各异的自我主张。而口译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。衡量口译优劣的标准应体现口译独有的特点,符合场合与语境,顾及到文化习惯的差别,考虑到时间的限制等。有专家提出过以下口译质量标准:
法国口译专家塞莱丝科维奇(Danica Seleskovitch)教授创立了达意派理论,认为口译是一种解释性翻译,它的唯一宗旨是“达意”,它的标准是“达意、通顺”;口译界的老前辈专家钟述孔先生强调口译要注重“准确与流利的有机统一”;口译专家梅德明先生认为,对口译而言,衡量其优劣的两条基本标准是“准确、流利”;口译专家李越然先生提出,口译的标准应该是“准、顺、快”。即准确、通顺、快捷。准确是前提,通顺是为了让人容易明白,快捷是口译本身的时间要求;
青年口译专家仲伟合博士主张,口译应遵循“忠实、通顺、及时”的原则;另一位口译专家方凡泉教授则将口译的准则总结为“及时、准确、完整、易懂、自然、流利”六条。
综合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主张,我们不难发现,口译的标准应充分体现口译自身的特点,用严几道的话来讲就是,首先要做到“信”,即应准确无误地将一方的信息传递给另一方。
口译的准确涉及话题的准确、词汇的准确、语句的准确、数字的准确、精神的准确、语体风格的准确等方面的内容。当然, 这里的“信”值得是对原文整体精神、风格及意义的忠实,而并非刻板的“模压”或“盖章”行为。比如,对于原语者的明显的口吃或语病,应该在译文中予以纠正,决不能鹦鹉学舌般地如数传递给另一方。其次,应做到“达”,亦即流利通顺,指的是应以地道的目标语(target language)流利顺畅的将来源语(source language)的信息传递给另一方。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将严复的第三条标准“雅”改成另一个字“捷”,即“快捷及时”。口译的即席性、时效性、现场性和交谈性等特点要求口译过程不宜过长,译员的“听”、“记”、“思”、“表”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。比如在交传时,讲话人停下来让翻译,译员通常应该在3 至4 秒钟之内脱口而出,连续翻译完讲者的话。间隔超过4 秒,就会出现冷场,影响口译的效果。而在同传时,快捷和及时就显得更为重要。